>
李福祥
从事营销及项目管理工作已10年,目前任联想集团融资租赁服务/DaaS BD华南区经理,利用印象笔记打造高效的个人/工作管理系统
>
程驿
曾任500强咨询公司数据分析师、互联网产品经理,思考类畅销书《认知颠覆》作者,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
>
梁浩泽
具有九年移动互联网工作履历,先后任职于外企、国企、上市公司,现创业中。自2016年开始使用印象笔记,从个人知识管理到团队培训输出,完成个人及团队的成长蜕变
架起信息孤岛之间的桥梁
在一些知识型团队中,很多成员在长期的积累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我在用印象笔记管理自己的知识。”很多受访的专家都表示已经在印象笔记上建立了非常成熟的个人知识库,但是在使用场景上,个人和团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在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管理壁垒没有被打破的情况下,无法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团队的知识,快速形成团队成果。
对于内容生产型团队来说,系统化的知识管理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团队内容创作场景中,成员通过各种通讯软件(如邮箱、微信等)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文件传输和交流活动。资料的创建和修改相对独立,存放文件的平台分散,每次调取文件都需要在对应的平台找到拥有文件的人。 比起信息传递依靠「人与人之间的链接」的方式,团队更需要建立「人与信息之间的链接」。
在建立高效信息沟通的尝试中,负责产品项目管理工作的陈涛通过在线文件安排成员工作,保证成员可以在云端实时获取项目文件:“我非常期待能有团队的‘知识库’或者‘wiki’形态产品的出现。”
将个人知识沉淀到团队
在繁琐的信息交换流程中,很多企业将建立「团队知识库」作为提升工作效率和企业知识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德鲁克提出,企业应当将知识工作者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因为知识工作者掌握的生产资料——他们脑海中存储的知识,会随着员工的流动而流动。“人员流动带来的损失是非常明显的。”具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李福祥表示。因此,如何将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沉淀到团队中,是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难题。
印象笔记的很多用户都来自于知识驱动型团队,比如律所、投融资机构、教研团队等。这些团队有着将个人知识沉淀转化为团队知识沉淀的丰富经验。“利用C端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和团队提供支持。”印象笔记企业服务高级总监张勇,在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中,表现了充分的信心。
作为具有多年的管理经验的创业者,程驿表示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里,对于信息沉淀的需求点也会变化:“在早期的创业时期,企业人员快速增加,新人需要迅速承接工作;处于成长期的公司规模扩大,团队之间和员工之间的沟通需求增强;进入成熟期之后,人员稳定下来,但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迅猛,个体和团队对于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期待听到更多的声音。” 产品应该能够针对企业或者团队的不同办公场景,做出一些更适应用户习惯的改变。
团队知识加速团队成长
在长期服务企业团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团队的知识管理水平的生产力及生产效率之间存在一些非常正向的相关性。作为负责人,梁浩泽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学习型团队,建立“学习-行动-分享”的闭环,他所在的产品研发团队将增强学习能力作为提升团队效能的重要方式。“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机制的完善。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记住,而是通过方法和方式,建立高效的信息检索机制,通过行动不断去校验自己的学习体系,完善学习机制。”他希望可以利用在线办公软件,升级信息交互能力,增加团队成员的思想交流碰撞。
因此将个人知识沉淀到团队中,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相比于个人知识库“让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团队知识库能“将组织的资产沉淀下来,共享一个知识库、共同贡献一个知识库,帮助团队更快地向前”。
再次感谢参与「印象团队」前期筹备的各个团队和各位行业专家,我们随后还会分享更多来自他们的关于团队项目管理、在线办公服务同质化等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敬请期待。
如果大家对这些方面的内容感兴趣,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