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自从董卓把持朝政以来,大汉帝国其实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当时天下群雄并起,大大小小的诸侯不在五十位之下,曹操是在血与火的磨砺中一点一滴把天下逐渐打下来的。曹操打天下是一把好手,治理天下也是不含糊。在他的管理下,魏国所辖地域粮仓都囤积的满满的,百姓们还是比较有幸福感的。
曹操在行政和军事上功勋卓著,实际他还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文学家。曹操和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是建安年间出了名的才子。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上。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类型关涉时事或者以表达理想为主。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短歌行》。其中几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很好地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境。曹操还写过一些散文,如今依旧尚存在世间。
有关于曹操的传说非常多,其中有一些讲述的是他和文学之间发生的故事,十分有意思。话说有一次曹操带着一干文武大臣出巡,半路上路过了一个女子的墓碑,曹操很好奇于是就停下马来看看究竟是谁在这里埋葬。查看一番以后发现原来被埋在此的人名叫曹娥。曹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子,她在当时是被民间所推崇备至的孝女。据说曹娥的父亲在江水之中不幸溺亡,年仅十四岁的曹娥赶到江边日日夜夜痛苦流涕,接连哭了有十七天。十七天后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就投江自杀了。当地的百姓有感于曹娥的孝心,故而在江边修建了这座墓碑。
虽然说为父投江在现在看来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表现,但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中却是人人称颂的行为,故而不少名家为曹娥留下墨宝,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蔡邕。蔡邕是汉末知名的文学家。蔡邕年轻时就被征辟出来做官,国贼董卓在位的时候为了表示礼贤下士,所以就提升了蔡邕的官职,并且把其封为高阳乡侯。董卓死了以后,司徒王允开始把控朝政权力。由于之前蔡邕受到过董卓的恩惠,所以平日里就对董卓的遭遇感慨了几句。这样一来可是触怒了司徒王允,六十岁的蔡邕就被整死在监狱之中。
展开全文
对于曹操来说,蔡邕的死那是相当之可惜,因为曹操也是相当赏识这位大文学家的。既然碑上有蔡邕的墨宝,那曹操必然是要好好阅览一番。到石碑处,曹操看到蔡邕所题的“黄娟”、“幼妇”、“外孙”、“齑臼”这几个字。曹操感到一头雾水,于是就问身边的杨修说:“你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吗?”杨修点了点头。这个杨修我们大概在这里插一句,杨修此人是杨彪的儿子,他相当有才干,因此曹操非常喜欢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他。曹操对杨修说:“你不要说出来。”于是大家又继续向前。
走了近三十里路,曹操突然要杨修解释一下碑上究竟是什么意思,杨修把释义写到了纸上。杨修这样写道,黄娟指有色丝织品,故为绝;幼妇即为幼小的女孩,即为妙;外孙是出家女儿的孩子,即为好,至于齑臼(古代装辛辣调味料的器具)那就是辞了。所以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是蔡邕对撰写碑文人的一种赞美。杨修侃侃而谈让曹操不禁赞赏,他一下子就打开了曹操的思路。
曹操很谦和,他不愿意谋士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这三十里路曹操实际上一直在想那八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直到走了三十里以后他才明白个中道理,而杨修却早早就悟到了,所以不得不让他留下那一番感慨。事后曹操说:“曹吾才能不及君也!”曹操遇到问题总是先自己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手下的谋士相互交换,从而使得一个想法表现得更为成熟。
曹操从来不会因为别人得优秀而去产生嫉妒之心,相反他会对别人交口称赞。这样得行为是难能可贵的。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所以才使得自己不仅没有丝毫进步,脾气也是越来越差。而曹操的谦和却使得手下的谋士更加为其事业来挥洒才能,对其鞍前马后的效力,这也是曹操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